青海贵德:动员各方力量 扮靓洁净农牧区

近年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以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主线,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白色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切实强化各项举措,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截至目前,农牧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5%,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走在全省同类地区前列。

贵德县将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建设宜居村庄、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从整治卫生死角、革除传统陋习入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乡镇部门协作、全县人民参与”的推进机制。

2017年来,为切实做好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工作,贵德县成立以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各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职,以乡村内周边地区、交通干道、旅游景点、环境敏感区、草原、农田、河流、湖泊(水库)、水利枢纽工程等区域为重点,全面摸排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数量、规模、位置等情况。

“三联动一支撑”

贵德县设置草原生态管护员1410名、公益林护林员66名,将村内主道路、河滩边、田边、坑塘边等区域的保洁工作纳入其重要职责,定期不定期开展清扫保洁工作。结合河湖长管理制工作,设置三级河湖长232名,河湖巡查员、保洁员528名,做到保洁员队伍稳定、保洁作业规范。由保洁公司承担县城及乡镇所在地、主干道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公厕运营管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保洁总面积达185.2万平方米、林区保洁面积达114.67万平方米。

采取“三联动一支撑”,县政府、政府上下级、行政村与第三方联动,以互联网平台支撑开展农村垃圾收运工作。

目前,日均清运生活垃圾量达130余吨,5座填埋场日均填埋垃圾量达160余吨,农牧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5%。所有行政村实现垃圾处理全覆盖、全保洁、全收集、全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覆盖所有村社,除单独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部分外,其他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以“户分类、户收集、户处理”的减量处理方法,处理可填埋垃圾、有机垃圾,达到减量化。以“户分类、村收集”的回收利用方法处理可回收垃圾,达到资源化。对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废农药瓶、废油漆、废日光灯管、废旧化学品、过期药品及乡镇卫生院产生的医疗卫生垃圾,单独收集贮运或运至有资质的处理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

加强农药包装、残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重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最大限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目前,贵德县共建立残膜回收网点17个,回收残膜289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82.6%。

合理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范围,规定具体的距离范围和要求,制定粪污处理制度,杜绝粪污偷运偷排。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1%。

实施“厕所革命”4463座。其中,农村牧区户厕4249座,城乡公厕、旅游景区、公共服务机构、宗教场所等公厕214座。农村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4%。结合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推进厕所粪污治理,37个村实现厕所粪污统一治理。进行“白色污染”治理,全县范围内禁止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和塑料餐具,“白色污染”得到基本消除。

采取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1.5亿元,实施34个村的污水治理项目,建成全省首个农村智慧污水运维中心,建设单户化粪池2800座、一体化污水处理站点114座,污水排放达到一级B标准,农牧区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农村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35.2%以上。

网格化责任制

2016年以来,贵德县每年拨付保洁公司1600万元、每村拨付卫生环境整治费用1万元。加大对环卫设施投入力度,全县122个行政村共计投放垃圾箱体665个,覆盖率达到100%。投入机械车辆共97台,其中包括压缩式垃圾车16台、摆臂式垃圾车9台、小型养护车1台、压缩式对接垃圾车71台。

实施县、乡镇、村联动组织推进和监督检查机制,定期不定期对全县范围内进行明察暗访,及时曝光,问题通报和限期整改等制度日常化。实行网格化责任制,制定网格化管理责任区表、绘制网格化责任区平面图,将县城建成区及乡镇划分为23个网格、73个责任单位,细化任务、压实责任,实现全方位、全覆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

落实农牧户环境整治“门前三包”制,压实环卫责任,提升文明乡村涵养。实行“全民化参与制”,建立人居环境治理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将人居环境治理纳入村规民约范围,通过自觉遵守、相互监督,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关心、户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群众自发组建环卫先锋队,广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已组建环卫先锋队50余支,注册志愿者达1000余名。

“八有一强化”

贵德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总指挥,6名县级领导任副总指挥,20个重点职能部门和7个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重点部署,全面分解落实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目标任务。层层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组织机构,建立“八有一强化”工作机制(“八有”即有机构、有规划、有队伍、有重点、有资金、有制度、有目标、有合力;“一强化”即强化群众主体作用),突出农村垃圾、环境保护、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重点,形成全县动员、全乡推进、全村行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将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日常调研的重要内容,经常性深入乡镇和村社督导检查,现场听汇报、解难题、明措施、强推进。各乡镇、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挂帅上阵、靠前指挥,按照职责分工和工作实际,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举措,统筹推进改善人居环境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各村“两委”主要负责同志主动作为、模范带头,积极组织开展“绿色庭院”“最美庭院”“清洁示范户”等评选活动,全县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工作局面。

引导动员生态管护员、河湖长等在全面履行本职岗位职责的同时,主动参与农牧区环境整治工作,形成“多岗参与、一岗多责”的环境综合整治格局。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发放宣传资料、入户宣讲等方式,广泛深入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知识,切实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营造了人人都是参与者、个个都是受益者的社会氛围。

相关内容